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特殊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本报记者获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围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绿色智慧住区建设”等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建言献策。
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各地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探索了推进的路径,但是在实践中仍面临改造资金筹措渠道窄、设施改造协调难度大、公共服务统筹改造少等问题。”王玉志对记者表示。
如何更好地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王玉志看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议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的指导性意见,成立强有力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细化各部门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的职责以及应出台的配套政策措施,协同推进,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进一步提升专项资金支持额度,维持户均支持力度相对稳定。出台银行机构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文件,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适当给予利率优惠。
三是创新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支持把一个或多个老旧小区与附近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等项目捆绑统筹,生成大片区老旧片区改造项目。作为实施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实现投入产出平衡。
四是完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体系。出台老旧小区改造技术标准,明确改造内容、分类和标准,提升改造质量;出台规划、用地等政策,允许适当调整小区原用地性质、建筑密度等指标,鼓励在老旧小区及周边空地、低效用地上增设物业服务、养老、托幼等设施,完善小区功能;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电力、通信等专营机构参与老旧小区改造。
五是构建老旧小区管理长效机制。推动改造后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引导利用现代化识别系统和视频监控、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一批“智慧住区”。加强老旧小区出入口人员、车辆管理,推动与公安等部门数据共享,提升老旧小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推动绿色智慧住区高质量发展
“建设绿色智慧住区是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制度创新,是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玉志对记者表示,绿色智慧住区建设既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工程,也是建设智慧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为推动绿色智慧住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以下七点建议: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王玉志建议建立健全推进绿色智慧住区建设联席会议机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牵头,联合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科技、财政、工信、税务等相关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优势、整合资源、打破瓶颈、协同推进绿色智慧住区的建设发展工作。
强化试点示范引领。组织开展国家绿色智慧住区示范省、市、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引导新建住区按照绿色智慧住区标准建设,已建住区按照绿色智慧住区标准提升,老旧小区按照绿色智慧住区改造,农村社区结合发展特点进行智慧化融合。通过试点示范带动,推动绿色智慧住区建设有序、有效开展。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王玉志提出紧扣绿色智慧住区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拉动作用强、弥补产业短板的科技创新项目。在绿色智慧住区信息平台、BIM设计、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开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王玉志建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工信等部门牵头,对接新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编制可操作性强、兼容性好的绿色智慧住区建设和评价技术标准体系。打通各技术应用软件和产品壁垒,实现绿色智慧住区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标准互认互通、数据共享共用。
实施激励支持政策。王玉志提出按照“共谋、共建、共享”原则,引导加大绿色智慧住区建设资金投入。中央和各级财政列支专项补助资金,对绿色智慧住区试点示范进行奖补;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对绿色智慧住区改造项目予以低息贷款;将绿色智慧住区建设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评审、科技研发补贴依据之一,对参与实施的企业执行税收优惠,激发创新活力。
促进智慧产业发展。王玉志认为,应指导组建绿色智慧住区产业发展联盟,鼓励行业软硬件供应商、投资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中心,依托示范项目建设绿色智慧住区创新创业共同体,形成创新驱动策源地。丰富绿色智慧产品和智慧家居供给,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链条,培育跨界融合发展新动能。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王玉志建议,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绿色智慧住区成果报道,对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积极推广,让广大群众充分体会绿色智慧住区建设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提升社会对绿色智慧住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绿色、智慧、美好居住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0.05.26 记者 周丽
|